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期间举行

供稿: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    摄影:北京理工大学    编辑:党艳艳


2025年8月17日下午,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活动以“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通识课程质量”为主题,特别邀请了素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等,报告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分享通识课程教学创新的实践经验。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汉军,教育学院副院长许欣,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陆宝萍主持会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在致辞中指出,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路径,旨在涵养健全人格、启迪价值理性、培育文化自觉与家国情怀。数智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应该以教育家精神为灵魂,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评价改革为突破,以开放共享为支撑,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他指出,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作为中国高教学会的标杆分支机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致力于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国际交流,传播中国素质教育思想。近年来,分会结合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持续举办“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推动通识课程教学创新的有益探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研究员作《教育家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主题报告。他指出实践是教育家成长之源,思想是教育家成就之魂,广大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先努力成为优秀教师,再倾心在实践中、思想上向教育家境界迈进。他表示以教育家精神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教师工作的方向和教师成长的方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自然文化研究院王静修教授作《教育家周远清的素质教育情怀》主题报告。他围绕教育家周远清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实践深耕和理论探寻做分享,回顾了周远清素质教育思想从萌芽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呈现了周远清推动全国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梳理了周远清对于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思考。周远清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满怀深情和真知灼见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谓“立功”又“立言”。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庞海芍研究员作《通识课程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主题报告。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日益重要。通识课程有别于专业教育课程,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着力于人格完善、通识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路径。她结合课程“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的教学设计,分享了在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建构、教学和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评价四个方面的创新策略,并强调通识课程教学必须回归教育初心、坚守立德树人使命。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教授作《形具而神生: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主题报告。她指出通识教育改革的难点在于“从形具到神生”,教育评估应识别出不同的阶段及其层次差异。她提出从“形式具备”到“精神生成”的四要点评估方法,旨在突破形式评价、深入实质评价,服务于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高能课测评系统”为实例,呈现了教学评估助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黄天羽教授作《参加教学创新大赛全周期实践与反思:赛前、赛中、赛后》主题报告。她指出通识课程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锚定痛点、持续改革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在“软件工程基础训练”的课例改革中,课程团队紧密围绕软件产业升级先进方向,探索实践了“从会编程到懂软件”的教学路径,实现了从基础课向专业认知快速迈进的整体教学创新。面对智慧教育新场景,她表示应在“工具效率”与“基础能力”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以数字化手段促进提质增效。教师更需要发挥其核心价值——引领价值、启迪思维、情感陪伴,这亦是AI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的深层要求。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姜楠副教授作《母语经典与人文素养的对话:文学阅读通识课的当代表达》主题报告。针对文学阅读类通识课在当下高校的困境,她提出“短章”加“精读”的创新路径,通过“重读”与“行读”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文化自觉。她坚持“直面困境”,不用任何形式的媒介代替文本,也不回避学生熟悉的文本,而是用经典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基于教学实践,她归纳出课程建设的三点原则:一是洞察学情、回应真实;二是扎根学理、回归经典;三是方法为翼、目标为心。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周悦娜教授作《小学分撬动大人生——〈礼仪文化修养〉通识课程建设体会》主题报告。她指出“礼”贯穿着中国文化的脉络,礼仪通识教育课程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元化改革。在课例“礼仪文化修养”中,她提出“以礼育人、以文化人、以融惠人”的教学创新思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做创新改革,打造融“传承、传授、传播”为一体的活力课堂,独创人手一份的课程学习菜单,凝练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CREATIVE”多维传播路径。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未来管理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赵洱岽教授作《“思政引领、智慧变革”数字化赋能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主题报告。他指出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学为本”,未来发展方向离不开数字育人,只有契合各方现实需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他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工管融合的大思政模式。基于课程改革的经验,他提出三点建议: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相融合,教学内容与思政精神相融合,教学方法与数智赋能相融合。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第四届全国教创赛新工科副高组二等奖获得者杨健晟副教授作《数项共传 智感万物:传感器课程创新与实践》主题报告。他指出通识教育课程不光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还应培养线下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意义感和内生兴趣。他基于建构主义设计了以“知识整合-能力进阶-价值塑造”的教学方案:以成长逻辑代替教材逻辑重构教学内容,以学生中心改变教师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以意义为先取代知识为大改革教学评价;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AI智能体、传感器卡牌、元宇宙闯关等各类趣味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曲香竹副教授作《传承与创新:“国乐之美”课程的立体化建设与慕课实践探索》主题报告。她指出通识课改革应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宗旨,致力于打造“多维度、立体化、有情感、有温度”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国乐之美”的课例改革中,她强调“情感链接”,表示教育只有通过触发情感共鸣才能实现育人价值的内在转化;与此同时,还采用了AI、慕课等数字化手段赋能教学创新,打造“智慧美育”新范式。

超星通识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卓薇作《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目标重塑与方法创新》主题报告。她介绍了数智时代背景下超星尔雅的通识课程建设、教学创新与校本案例,表示AI时代的通识教育不是技术对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先进技术与教育规律的融合,应坚持以学生的能力、素养和价值观为核心,让学生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值此北京理工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8月16日至19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

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同步开启,旨在贯彻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育学院、人文素质教研部协办,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支持,线下参会300余人,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观看超过9000人次。

(审核:李汉军、庞海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