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智慧引领教育未来:北理工教育学院2025年博士生论坛圆满落幕

撰稿、摄影、编辑:教育学院



2025年10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2025年博士生论坛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综教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与新时代教育思想”为主题,聚焦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前沿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汪琼教授、《教育研究》副主编郭丹丹、《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张瑞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副主编赵琳等专家学者出席活动。论坛吸引了教育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及校外研究生近百人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形态、新范式,为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博士生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论坛共征集学术投稿63篇,设置分论坛报告18场。

主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许欣主持。嵩天院长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创新的紧迫性与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对与会嘉宾和博士生表示热烈欢迎。

在开幕致辞后,论坛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颁奖仪式。嵩天院长、李明磊院长助理与特邀专家共同为在学术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博士生颁发荣誉证书。这一环节不仅是对获奖者学术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参会学生的激励,为整场论坛营造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智慧洞察:专家学者共话人机协同教育新路径



在主旨报告环节,两位资深专家分享了他们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领域的前沿思考。马陆亭研究员以“以模式探索、生态构建,促数智时代教育的新形态和新范式”为题,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教育生态的重构逻辑与发展路径;汪琼教授则围绕“人机协同的现有认识”,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分析了人机协同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为现场师生带来了深刻启发。

会后,与会嘉宾与博士生们合影留念。

智慧交锋:三场分论坛聚焦AI教育热点 

本次论坛设置三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人机协同下的教师角色与培养体系重构”及“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研究”展开深入研讨。

分论坛一由胡姝副教授、曾妮助理教授共同主持,张立山副教授担任点评人。张婷婷、廖婧琳、王姝婷、赵书静、孔令军、于宜田等六位博士生分别就人智协同教学与高阶思维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字教材、研究型大学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报告。郭丹丹副主编在点评中强调,博士生应注重问题意识与论证逻辑,从小切口切入大问题,提升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

分论坛二由邓峰副教授、王青助理教授共同主持,崔宇红教授担任点评人。刘小丽、孙程程、杨文亚、刘宇航、薛业淇、郝敬丹等六位博士生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学习机制、教师教学想象力、高校青年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等主题展开汇报。张瑞芳主任在点评中指出,高水平研究应注重概念界定清晰、实证数据扎实,并增强研究成果的政策与实践指向性。

分论坛三由张晨宇副教授、欧阳嘉煜助理教授共同主持,李明磊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潘晨晨、吕钰琪、胡亦文、余依凡、梁辰、王思宇等六位博士生分别就西部人才政策、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教学异化、合作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等议题进行分享。赵琳副主编在点评中提出,博士生应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深化理论建构,注重概念维度的来源与适配性。


智慧凝聚:分论坛总结与主编视角 



在闭幕环节的主论坛中,三位分论坛主持人胡姝、邓峰、张晨宇分别就各论坛的研讨成果进行总结汇报。随后,郭丹丹、张瑞芳、赵琳三位期刊主编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写作与研究创新”展开对话,从编辑视角出发,为博士生如何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提供了宝贵建议。他们一致认为,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严谨方法与清晰表达是成就高质量论文的关键。

论坛在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汉军的闭幕致辞中圆满结束。李汉军书记在总结中鼓励博士生们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机遇,深耕学术、勇于创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论坛紧扣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主题,为博士生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效激发了学术创新活力,拓展了智慧教育研究的边界。未来,教育学院将继续深化此类学术活动,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审核:李汉军,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