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9-1999.6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本科生
1999.9-2002.6 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心理学系 硕士研究生
2014.9-2021.6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 博士研究生
2002年7月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工作,曾任12年心理中心主任,现为心理中心首席心理健康教育顾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多模态心理评估、智慧心理教育等。
1.Xushan Li, Xiaoming Jia. The Effect of Boredom on College Students’ Meaning in Life: A Longitudinal Mediatio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19(19).
2.李旭珊,贾晓明.无聊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内在和外在资源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
学杂志,2023,31(4):629—634.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23.9)
3.李旭珊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版)[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5.
4.李旭珊,王浩,杨楠等.“三全育人”视域下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507-510.
5.李旭珊,王浩,杨楠. 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心理工作胜任力提升的路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0:57-60.
6.李旭珊.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心理工作的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探究[A].李焰,王伟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新发展[C].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23-27.
7.李旭珊,王琦,卢富荣等.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75-79.
8.李旭珊,朱琳. 家庭环境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59-1061转1065.
主持教育部“智慧育心”名师工作室、北京市“心理+科技”工作室、北京高校心理名师工作室;
主持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心融合专项”重点课题“基于多模态的大学生抑郁状态评估与危机预警研究”;
主持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资助课题“基于语音的大学生抑郁状态评估与危机预警研究”;
主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研究生招生面试环节非认知因素考察模式研究”;
主持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基于语音的大学生抑郁状态评估与危机预警研究”;
主持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北京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
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学业不良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分析与干预转化策略研究”;
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五育并举’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突出贡献奖”、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一等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教学会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督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方向研究生实习基地督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行业导师;北京十一实验中学心理副校长。